成长是痛苦的。

因为优胜劣汰的天然法则,人类在幼年时期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适应性都是很强的,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了个体的存活机会。期间我们会记住对我们有危害的事物对我们产生的痛苦,避免日后再次遇到。当人到了成年之后,生存机会大大增加,并且对他人的依赖逐步降低。而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因此人类在成年之后的成长(指学习知识、技能等能力)速率是大幅下降的,甚至在某些阶段为零。随之而来的虽然有经验的积累,但是经验往往是通过经历事件被动积累的,并经常伴随着痛苦。

为什么感觉成长停滞了

成长在职场中也是一个很频繁的话题。在工作中,我们不停地面对新的不确定性,这个处境和孩童时期有一定相似性:尤其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工作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总是处于变化之中。需要我们持续通过学习技能、总结规律这样的适应性能力来应对类似的情况,保持持续的竞争力。这个处境与孩童时期也有很大的不同:孩童时期的学习、模仿都是会带来显著收益,并且对自身是有充分正向反馈的。但是在工作当中,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各个环节还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如宏观经济下行,行业处于衰退期,公司业务收缩,领导不作为,内耗等),导致我们的学习成长并不一定能对自己有正向反馈。于是我们会感觉我们的成长受到了限制。

先顺势借力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成长呢?今天的我能给出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可能是顺势而为,擅长借力。

荀子《劝学》中提到: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就如同企业的目标拼图是从上到下层层拆解,企业内人员的成长也是由上到下逐步传递的。比如腾讯阿里在巅峰时期,也正处于经济发展飞速发展的时期,组织内部的人也借着这股力量,被标上“大厂员工”、“互联网从业人员”等标签,使他们的身价显著高于其他非互联网行业的人员。产生差异的核心并不是个人的能力有多大的差距,大概率只是因为他们所在的行业处于上升期,使得社会资源向头部组织靠拢,组织进而得以发展壮大,拥有更多能力去建立机制和塑造员工。当经济下行,企业优化业务裁员之时,不论之前的履历有多光鲜,在大势之下个人、团队、甚至老板的能力都显得微不足道。

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没有成长的时候,在深刻反思自己的问题之前,可以先看看外部环境的问题,问问自己:

  • 目前经济大环境如何,对未来的预判大概如何?
  • 业务所处的行业处在商业周期的什么位置?
  • 公司相比于同行是否有自己的独特性或竞争力?
  • 我的上级领导管理团队们是否在持续成长,挑战更高的目标?
  • 我的其他同事在成长吗?
  • 最后,我自己有多努力?

当你把上面这几个问题想一遍之后,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感觉:理性分析你所获得的价值收益,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说,影响个人成长的系数从上到下是逐步递减的。

在论述了环境的重要性之后,我并是要表达自身的努力不重要,只是不希望你在遇到问题时立即妄自菲薄。比如你可能通过技能的学习完成职业的变换,那的确可能带来比较可观的收益提升。但是这个前提仍然是你处在一个允许你完成职业变换的环境中,如果你没有资源,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你的领导不支持或没能力指导你的变换,那么完成职业转型就可能需要依靠更多的运气了。

再对自己下手

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成长是痛苦的。如果某种生物可以不费任何力气便保证永久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么它也就不需要进化。因此进化也是一种成长,一种刻在基因中的成长。这样的成长,需要不知道多少代人付出多少血和生命的代价才能换来。人类的知识积累也是一样,前人费劲心血留下的知识积累便是我们成长最好的捷径,是保障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机制。

回到个人来说,我们怎么样才能继续保持成长的状态呢?

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目标、习惯、思维

目标

成长是需要动力的,动力的来源就是目标。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目标,那么每天的生活便毫失去了方向。目标可大可小,但在当前这个主题之下,目标应该是在3至5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维度的。比如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成为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或是创立一番事业。

习惯

好的习惯就像是一个机制,一个能够保证让你不断成长进步的方法。因此在落到实处进行学习、技能提升之前,可以想想我在学习工作上是否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习惯?

作为一个从事数据工作的专业人员而言,我认为养成一个具有成长性习惯的最简单方式就是记录。当你开始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日后便会发现他们的强大。当接到一个复杂的任务时,尝试思考一下,这样类似的工作是否以后也会碰到?如果还会碰到的话,是否有哪些地方是可以保存下来,或者以程序化、模块化的方式整理起来以便以后再用的?能像这样“复用”的模块化内容越多,日后的工作就越轻松,你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探索更复杂更有价值的工作。当然,你也就更不容易犯错。

另外还有很多值得推荐的好习惯。比如认真对待任何工作,敲代码写文档的时候不仅仅考虑自己的阅读,也考虑其他同事看到后是否快读理解你的想法。因为你不知道多久之后的你可能也会要重新查看之前的工作,如果当时的你只为快速交差应付了事,那么之后的你八成还得再为之前自己的草率付出相应的代价。

有一个一直跟随你的笔记本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当然这个笔记本不一定是实物,重要的是你能在第一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和自己当下的思考记录下来并有序保存,在未来能够快速检索。

可以参考由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创造的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

思维

有人说“一个资深的工程师和初级工程师的差别基本来源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其实这对任何岗位都是一样的。

思维体系的建立来源于平时技巧的积累(感谢好的习惯!),但有了技巧并不等于拥有了思维。思维体系的培养比技巧(或者技能)的学习更加重要。思维的培养来自于复杂知识的迁移与相互激发,需要大量的知识输入与重复练习。结果是更高维度的总结与沉淀。

另外,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我们所掌握的技能是存在一个加速贬值的过程的,即我们目前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可能在几年内变得毫无竞争力。而思维方面的能力,或者良好的思维与学习习惯——有人称为“职业性格”——却是对于个体而言长期有效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世界上万事万物运行的底层逻辑都是相似甚至相通的,拥有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意味着你可以快速了解自己缺乏的知识是什么,然后快速去学习。

写在最后

你可以尝试回忆一下,在最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 3 到 5 年里,你是否有清晰的目标?是否向着目标的方向努力形成了适合自己的习惯?这些习惯是否帮你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体系?

如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已经在持续成长了。作为一个在职场中的人,如果你的实际回报没有上升,那么大概率是环境的问题,不必妄自菲薄。另外还要相信复利的力量,每天不起眼的量变终有一天会带来质的飞跃。